在法兰西战役结束后,法国本土完全沦陷在德军的控制之下。除了缴获大量现成的武器装备外,德军还接管了法国多个先进武器项目。这些项目中,德国人从中挑选了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永之胜,决定继续进行研究,希望这些技术能够为未来的战争提供支持。其中,SE.580战斗轰炸机便是其中一个被选中的项目。
SE.580战斗轰炸机的设计起源于法国Dewoitine公司在1940年初提出的一个高性能战机方案。该机是在当时刚刚开始量产的D.520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。最初,这架飞机被命名为M 580,后来更名为SE.580,计划装备法国海军和空军。然而,随着战争的紧张局势逼近,项目进展受到极大阻碍,直到1942年在德军的支持下,才重新启动。1943年,SE.580进行了风洞测试,最终确定了其基本的空气动力布局。
展开剩余76%SE.580是一款全金属结构的低单翼战斗机,采用织物蒙皮的空气舵面。其空重为5100千克,最大起飞重量为8100千克。飞机的机长为13米,翼展15.85米,机高为3米。最初设计时,SE.580计划搭载两台Hispano-Suiza 12Z V12发动机,每台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00马力。然而,到了1943年,设计方案被修改,改为搭载一台尚在研发中的Hispano-Suiza 24Z发动机,预计其最大功率可达3600马力。
该发动机被安装在机头,驱动一副直径3.5米的六叶共轴对转螺旋桨。根据理论数据,SE.580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海平面时可达到600公里/小时,升高到9300米时,速度可达到749公里/小时。飞机的理论最大升限为13600米,这些性能在当时的螺旋桨战斗机中处于领先地位。SE.580的燃油系统相当庞大,机体内设有三个油箱,两个机翼内各有一个,总容量达2500升。此外,飞机机身下方还可以挂载一个300升的副油箱。凭借这一超大的燃油容量,SE.580的最大航程理论上可达到2750公里。
然而,大马力发动机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比如尺寸过大、重量过重以及散热困难。为了平衡重量并合理利用机体空间,设计师将散热器安装在驾驶舱后方,并在机背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冷却空气进气口。冷空气通过该进气口进入,沿着机身下方的散热器流动,带走热量,并通过尾梁下方的喷口排出。这个“驼峰”形状的冷却装置,成为了SE.580的标志性特征。除此之外,散热器本身也配有装甲板以增加保护,推测其装甲厚度大约为5毫米,而飞行员周围的装甲厚度为8毫米,正面防弹挡风玻璃的厚度则为38毫米。
SE.580的武器配置极为强大,机头内配备了一门通过桨毂发射的30毫米航炮,备弹量为20发。此外,每侧机翼上还有两门20毫米航炮(每门炮备弹150发),并且机翼上还配置了四挺7.5毫米机枪,每挺机枪备弹500发。这种火力配置在当时的战斗机中几乎无可匹敌。作为战斗轰炸机,SE.580也具备了挂载炸弹的能力,其机翼下可挂载一枚500千克的航弹。
对于SE.580战斗机,德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并在1944年开始支持原型机的建设。然而,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的展开,德军不得不放弃这一项目。法国光复后,SE.580项目得到了继续支持,法国空军在1944年晚些时候订购了2架原型机,而海军则在1945年初订购了另外2架。然而,二战结束时,这些原型机仍未完成,由于Hispano-Suiza 24Z发动机的研制进展缓慢,到了1946年,设计方案被修改,改用了Jumo 213发动机,这是一款由法国仿制的德国发动机,最大功率为4000马力。与此同时,飞机的螺旋桨也被更换为直径3.7米的五叶单旋翼。
另外,战机的武器配置也做了一些调整,每侧机翼上的四挺7.5毫米机枪被更换为三挺12.7毫米机枪。然而永之胜,到了1946年,SE.580的设计已经没有了继续发展的实际意义。尽管其性能仍旧出色,但它依然属于传统的活塞动力飞机,而此时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大力研发喷气式战斗机。面对喷气时代的到来,法国最终决定放弃这一项目,SE.580的原型机未能完成,项目也随之被终止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